2025
六月
26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六十二集:回教的兴起及其对教会的影响(二)/拜占庭的离去(一)
各位听众朋友,你好!上星期《朝圣之途》节目的第二部分,我们谈的是回教的兴起与其对教会的影响。由于受到节目时间的限制,总有让我觉得在内容上好像太过草率。因此,我愿意在今天的节目一开始再做一点补充。
从数量上来看,阿拉伯的征伐并没有给天主教太重的打击。但是,教会所受到的间接影响似乎是更大。回教势力统治的地区内,教会的传教事业就全部都停顿下来。从地域上来看,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后的百年之间,回教占有了北非,还有东地中海地区和西班牙。如果我们脑海当中还有罗马帝国,以及早期中古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话,那么回教势力所占领的地区,在地图上看来就还有很重要的意义了。因为西方的经济从此以后就受到了限制而变了质,西方的拉丁文化和东方希腊的学术和艺术逐渐受到了回教的渗透和影响。
回教的历史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在欧洲历史之外,可是回教文化的许多特质,想崇尚武力、宗教的狂热求知和享乐,都会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古欧洲各方面的历史。当然也包括了东西罗马的教会历史。东西罗马以及回向世界三大势力彼此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们一般的看法大概是这样的。拉丁和希腊基督宗教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而回教在起源上和罗马传统并没有丝毫的联系。可是,回教占领了过去罗马帝国的好几个省份。因此也就接受了许多希腊、罗马的政治、财政、学术和建筑方面的遗产。阿拉伯人虽然只有部落的组织和口述文学作为背景,但是他们却能够吸收罗马、波斯和犹太的传统。他们不仅吸收或是借用,而且将借来的一切借着宗教的精神和阿拉伯语文的特性,变化成一种新的东西。因此,回教实际上可以说是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波斯帝国。在某种意义之下,也可以说是继承希腊罗马帝国。因此,回教在思想、艺术和建筑上与罗马、西方世界、东方拜占庭势力有着共同的基础。
回教对欧洲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是文化的传递者。在回教势力的扩展过程当中,阿拉伯语文和宗教跟着大军散布到被征服的地区。从西边的西班牙半岛到东边的波斯,在这个交通工具限于路上的骆驼、马匹和水上船只的时代;回教徒却控制了接连中国、印度和波斯的中亚、西亚和波斯到叙利亚的陆路,同时又称霸于从叙利亚到西班牙的水陆。在十五世纪以前,绕道好望角的新航线还没有发现,而回教呢,实在可以说是欧亚非三洲的连接文化。从第八世纪到十五世纪的700多年当中,这块雄跨三大陆的地区具有商业和文化的统一。维持着统一局面的是回教的商人和学者。他们可以说是一般伟大的掮客。中国跟印度都和被阿拉伯所征服的波斯发生了接触,因此也和被阿拉伯所征服的拜占庭若干行省发生了接触。
阿拉伯的学术没有迅速的在意大利和其他基督地发扬,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阿拉伯语文有着独特的结构,外人学习不容易。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回教帝国、基督教的西方和拜占庭东方三者之间,由于彼此间的距离和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的不同,以及各自经济自给自足,造成了隔阂甚至于仇视的态度,而三者各自都有得天独厚以及替天行道的使命感。因此,他们都各自向外发展,而不愿意彼此容忍或合作,拉丁西方伸向赛尔特和北方的斯坎迪纳维亚。拜占庭东方向巴尔干、多瑙河和南厄斯发展,回教则伸向了撒哈拉、中亚和印度的西北部。十字军东征之前,西方既不重视回教,反过来也不受到回教的重视。拜占庭在丧失广大的土地之后,对回教抱着一种畏惧的心理,除了畏惧之外,也没有更有效的政策。
教会从一开始就不曾经历过地理界限的障碍。但是,回教势力兴起之后,包括整个地中海岸与阻隔近东的南方界线已然形成了,而这条界线还一直伸展到罗马附近,使教会的地理重心向北推移到了高卢。凡是阿拉伯人所占领的地区,基督信仰都逐渐的消灭,并非由于被杀,乃是因为阶级低,被迫缴纳特重税负,也不得担任政府的官职。
公元第八世纪,非洲的教友如果不改信回教就被放逐,于是主教区大部分都消灭了,教友们的生活也被窒息了。回教势力的扩展对教会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为教会设立了一道界限,阻止了教会的发展。被回教徒占领的地区,不但回教徒的归化非常难,天主教的传教士不能够穿过这个界限向非洲、亚洲去发展。直到新航线发现之后,圣教会才绕道到非洲、亚洲去传教。再就是西方与拜占庭的隔膜因着阿拉伯人而更为加深,失去了许多优良土地的拜占庭已经变得狭小而贫穷。必须要以阻止阿拉伯人进占小亚细亚作为重要的任务,因而对西方失去了兴趣,使得拜占庭在西方形成了鞭长莫及的无力感。西方也因为在地中海航道上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而置拜占庭于不顾。两者之间也就出现了有如无人地带的巴尔干半岛,造成日后的斯拉夫人入侵巴尔干,建立了斯拉夫人的帝国。他们时而倾西方,时而倾东方,使得东西之间的隔阂更加的扩大。
无疑的,教宗利奥三世与查理曼大帝所建立的西方帝国,加速了拜占庭教会与罗马之间的最后分离。但是,如果以希腊东方教会的离去为教宗们与欧洲新兴国做联盟的代价,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分裂的因素早已在暗中滋长着,造成东西政治的分裂,最后形成东西教会的分裂。所以,我们不妨回溯到君士坦丁去世的那一年开始来探讨拜占庭东方教会离开西方教会的原因。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去世,欧洲在政治统治上其实就已经形成分裂,东西两边教友的命运也不停地向不同的方向演变了。当西方帝国零星沦陷于蛮族手中的时候,东方帝国却正在奋力抵抗入侵的蛮族。希腊罗马的文化不但能够在东方保持不坠,而且还独创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融希腊、罗马及亚洲文化于一炉。君士坦丁堡因为地势险峻,又有坚固堡垒的拱位,竟然能够延续1000年之久。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攻陷,东罗马帝国才正式灭亡。
西方帝国的皇帝从476年被废之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就成了全帝国的唯一元首,而且仍旧保持着君临世界的奢望。国势虽然衰弱,但是往日光荣的威望仍然震惊了周围的外族。所以,仍然有人怀着恢复统一罗马帝国的迷梦,那就是在527年之间在君士坦丁堡称帝的查士丁尼大帝。但是他的企图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多大的效果。
在公元第七世纪,一个惊人的冲击震撼了基督宗教的世界,那就是回教的势力发动了长达100年的战争,使得东罗马帝国首当其冲,蒙受到灭亡的威胁。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西班牙等信仰耶稣基督的地区都先后沦入了回教徒的手中。好在一致的信仰仍然维系着东西双方,东方至少在原则上仍然承认罗马教宗的权威。然而另一方面,使东西双方走向分裂的许多误会因素却是与日俱增,当时的情形已非昔日可比。
当政令统一,罗马的和平还有保障的时候,人民能在帝国全境内自由来往,宗教与文化完全是一致的。这个时候的传教士已经不能够像在圣保禄宗徒那样,从亚细亚到西班牙,在地中海周边的地带上自由的畅行无阻了。生于叙利亚的依莱内却能够到高卢的里昂去当主教,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尤其是当回教徒占领了南方沿海一带及地中海上的岛屿之后,东西双方的交通已经是越来越困难。
语言的不同也是造成日后分裂的因素之一。在帝国统一的时代,受过教育的罗马公民都能读能写、能说拉丁语文或希腊语文,借着这两种语文,能够在帝国的各城市内自由来往。蛮族入侵后,能通这两种语文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于在思想上东西双方的神学家们也已经不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的著作了,因此,彼此的冲突也就日趋尖锐化。保持古文化最好的东方人对他们所称的西方蛮族相当的轻视。此外,就是查理曼大帝所造成的东西帝国在政治上的对立。双方的皇帝们对宗教的作风不同,也更加深了双方的冲突。
思想精细的希腊人对于神学方面的问题常有特殊浓厚的兴趣,因此,几乎所有被判定为异端邪说的神学问题都产生在东方。君士坦丁堡的人民对神学问题的争执激动起来,不下于对当时流行的赛车的爱好。自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皇帝们又都自以为是,既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应该是教会的领袖,因此教义上的争执也都想插一脚,多加干涉不可。然而,想要解决关于信仰的惟妙问题,就只有主教们和大教宗所独享的主权,也只有主教和教宗才是教会的真正领袖和传统的权威保护者,那么这样的冲突自然也就是难免的了。
另外一个因素呢,在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以帝国首都的地位而引以自豪,对罗马教宗的至高无上权只不过是硬着头皮去接受而已,简直是貌合神离。他们认为教宗的显赫地位是由帝国首都的罗马而来的,并不因为他是伯多禄的继位者。于是东方教会就和教宗之间屡次的发生了冲突,甚至于还有过多次的决裂,不久又重新的和解。但是在历史上,终于经过了第九世纪和第十一世纪的时候两位宗主教的抗拒教宗,演变成了1054年正式跟罗马分裂。
下面我就从查士丁尼大帝时的东方教会说起,好让您对中古时代东方教会的情形也能够有清楚的了解。查士丁尼大帝,他从公元527年登位到575年去世的这段时间,东方帝国还算是繁荣。他本来是有诚意要辅助教会的,可惜他也跟大多数的拜占庭皇帝一样,想要控制教会,结果还是弊多于利。查士丁尼大帝在位差不多50年,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惊人的活动,而且还是公卿领导。他在豪华的宫殿中度的却是简朴的生活,饮食淡薄,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他最大的嗜好是由几位主教和修士陪着他在宫殿图书馆里面消磨一段夜间的时光。
他决心向一个目标迈进:一是要恢复罗马帝国领土的完整和光荣;二是要尽力和异教,也就是犹太教及异端人展开不眠不休的奋斗,以重建信仰的一致。在收复失地的目标下,他首先攻打北非,因为汪达尔人在那儿迫害教会,杀害教友,焚烧教堂,放逐当地的主教,而代之以亚略派的党徒。很快的,汪达尔王国被消灭了。其次是亚略派党徒在北非的统治完全的消灭了。从此开始,在百年之内,北非在拜占庭的统治之下颇为繁荣,教会的发展直达撒哈拉。可惜,百年之后,阿拉伯人入侵北非,这项传教工作又陷于停顿。
现在因为节目时间已经接近尾声了,所以今天谈到这儿暂时告一段落,我们下个星期同一时间在继续为您服务,欢迎您准时收听!最后祝福您天主的平安,再会!
